16個養生動作真的有用嗎?談談流傳已久的古老智慧
你可能在家族群組裡收過一則被瘋傳的保健清單,上面寫著:「世界上最讚的 16 位醫生:多踮腳、多握拳、多轉眼球、多叩齒……」
原文:
世界上最讚的16位醫生
👉第1位:多踮腳,腳跟不著地
👉第2位:多握拳,伸展手指
👉第3位:多轉眼球,上下左右轉動
👉第4位:多叩齒,上下牙齒輕輕叩擊
👉第5位:多揉腹,以肚臍為中心,順時針輕柔打圈
👉第6位:多梳頭,用指腹從前額向後腦輕輕梳理
👉第7位:多搓耳,用雙手輕輕揉搓耳朵
👉第8位:多深呼吸,深吸氣時腹部隆起,呼氣時腹部下陷
👉第9位:多散步,選擇空氣清新的地方,步伐適中
👉第10位:多泡腳,水溫控制在40 - 45攝氏度,浸泡15 - 20分鐘
👉第11位:多曬太陽,在陽光不強烈時,曬15 - 30分鐘
👉第12位:多拍手,雙手用力對拍
👉第13位:多聳肩,雙肩緩慢向上聳起,靠近耳朵,然後放鬆放下
👉第14位:多扭腰,雙腳與肩同寬,雙手叉腰,緩慢轉動腰部
👉第15位:多提肛,有規律地收縮、放鬆肛門
👉第16位:多伸懶腰,全身伸展,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
祝您快樂健康平安!
這份清單看起來既厲害又養生,甚至有人說這是「古法保健秘訣」。但這 16 條到底有沒有根據?真的能神奇地改善健康嗎?還是只是「做了沒壞處,但效果被講得太神」?
這篇文章就是要幫你一次整理——我們不酸、不盲信、不神化,將這些動作分成真的有用、觀念沒問題,以及哪些人該小心等三種情況來看。
💡 一句總結:它們不是神奇秘方,而是「反久坐」提醒
這些秘訣的價值不在於它的「古老神奇」,而在於它提醒你:你的身體需要活動。這份清單不是假的,但它更像是一種將身體需要動一動的姿勢整理在一起的「微活動」清單。重點不是動作本身有多高深,而是打破你整天不動的靜態生活模式。
✅ 重新分類:16 條保健秘訣的 4 大科學屬性
① 運動與循環類(讓血液和淋巴動起來)
動作: 踮腳、散步、聳肩、扭腰、伸懶腰、握拳
🔍 共通原理: 這些動作能讓肌肉收縮,刺激靜脈血液回流(「肌肉幫浦」),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,進而改善久坐帶來的僵硬和腫脹。
👉 現代醫學有根據: 這些都屬於「低強度身體活動」(Low-intensity Activity),對抗久坐的效果顯著。
⚠️ 但請注意: 它們只是低強度的活動,不能替代規律的中高強度運動。
② 按摩/刺激類(透過觸覺刺激讓局部放鬆)
動作: 揉腹、梳頭、搓耳、拍手、叩齒
🔍 共通原理: 讓皮膚、肌肉、穴位或神經末梢受到刺激,產生溫熱或放鬆感,有助於舒緩壓力或局部的緊繃。
👉 科學觀點: 這屬於「自我按摩」或「放鬆法」,可改善局部感覺,但無法取代專業醫療或治療。
⚠️ 風險提醒: 過度叩齒可能導致顳顎關節(TMJ)疼痛;過度拍手或搓揉皮膚可能造成皮膚表層受損。
③ 呼吸與內在調節類(科學背書最多的組別)
動作: 深呼吸、提肛(骨盆底肌收縮)
👉 現代醫學對應概念:
✅ 深呼吸: 尤其是「腹式呼吸」,是經過科學證實的自律神經調節訓練,有助於減壓和穩定心率。
✅ 提肛: 等同於著名的凱格爾運動(Kegel exercises),能有效訓練骨盆底肌,是預防和改善產後漏尿、以及年長者括約肌功能退化的標準療法。
④ 日常保健習慣類
動作: 泡腳、曬太陽、轉動眼球
👉 現代醫學觀點:
✅ 泡腳: 促進末梢血液循環,適合放鬆和舒緩疲憊,但並非「排毒」。
✅ 曬太陽: 有助於皮膚合成維生素 D(有科學依據),但需避開正午時段,做好防護。
⚠️ 轉眼球: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改善近視或治療視網膜病變,它只能放鬆眼睛周圍肌肉,不能取代「20-20-20」法則(看遠、保持距離、休息)等正規護眼習慣。
🚫 禁忌症:不是人人都適合!
在實行這些動作之前,請務必先確認自己是否有以下情況:
| 動作 | 需要留意或禁止的人群 |
| 踮腳 | 患有足底筋膜炎、跟腱問題、糖尿病足、嚴重靜脈曲張或平衡感差者。 |
| 泡腳 | 糖尿病足患者(易有燙傷不自知)、嚴重周邊血管疾病、心血管或循環障礙者。 |
| 曬太陽 | 光敏感族群、皮膚癌高風險者,以及正在使用光敏感藥物的人。 |
| 提肛 | 正在痔瘡急性發炎或術後恢復期者,應諮詢醫生。 |
| 轉眼球 | 高度近視或有視網膜病變風險者,請勿劇烈轉動,以免增加視網膜剝離風險。 |
🧠 關鍵結論:如何讓清單變實用?
問題答案:
會不會害人? 大多不會,只要沒有禁忌症。
有沒有神奇療效? 沒有。它們是保健行為,不是治療方法。
值得做嗎? 如果你久坐、壓力大、少運動,非常值得動起來。
最大效用是什麼? 讓你「每天多動一點」,而不是變成養生迷信。
重新認知: 真正的問題,或許不是你缺少神奇的養生技巧,而是你的身體太久沒活動。
如果你想把這份清單真的變實用,而不是收藏起來,最好的方式不是「16 條每天做」,而是一條一條拆開,了解怎麼做、為什麼做、誰不該做。
所以下一篇會先從第 1 位「踮腳」開拆——這個看起來像老人保健動作,其實是被低估的下肢訓練動作。
🔜 下一篇主題: 醫生沒空教,但你每天能做的保健:踮腳篇
留言
張貼留言